留言

800里洞庭湖全景图,今天只能叫“洞庭河”?



唐代孟浩然写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北宋范仲淹写“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。”洞庭湖素有“八百里洞庭”之称,前身是古代的云梦泽。“梦”是当时楚国方言“湖泽”的意思,通“漭”(mǎng)。《汉阳志》说:“云在江之北,梦在江之南”,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,就是说今湖北境内部分叫“云泽”,湖南境内的部分叫“漭泽”,合起来叫“云漭”,可能是以讹传讹成“云梦”,现代人不理解这个词,加了一个泽字。大致位置如下↓

后来,云梦泽淤积,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湖泊,南方的洞庭湖(漭泽)最大,曾长期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。据资料记载,清朝时期,洞庭湖水域面近6000平方公里。

现在一般认为我国淡水湖中,江西鄱阳湖最大,面积3150平方公里(平水位时,江西省水利厅数据),湖南洞庭湖第二大,面积2620平方公里(水利部九十年代测算)。洞庭湖从6000Km²缩到2620Km²,面积减少了大半。以前的八百里洞庭,现在特别是枯水期可以叫“洞庭河”了。

洞庭湖为什么缩小了那么多?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湖泊的生命周期,湖泊其实一直处在变化之中:

1.地质变化。抬升会导致湖泊变小甚至消失,反之地质沉降会生成湖泊,原有的湖泊会扩大。研究认为,洞庭湖脱胎云梦泽之后,漫长的古代并不大,是随着湖盆沉降逐渐扩大,到清朝时期达到6000平方公里的。其中还伴随长江河道淤积升高,洞庭湖相对低矮,聚水更多。

2.气候变化。降水量减少,水收不抵支,内陆湖泊常常干涸,或者变成盐泽,缩小到一定程度蒸发面积小,水量收支平衡又能维持住。

3.湖盆破坏。有一些湖泊本来很大,水多到一定程度,冲破湖盆,或者地质运动导致湖盆断裂,水流宣泄,湖泊会变小或消失。古蜀湖很可能就是长江冲破三峡后漏水消失的。

▲洞庭湖卫星图

而洞庭湖属于更常见的一种类型,季风气候区湖泊淤积变小。水循环在这种气候区非常快,河流上游雨季发洪水,冲刷大量泥沙(山区孩子都知道,溪水爆发时很危险,洪水冲击力强,不止泥沙,甚至石头也能冲下来),到了中下游地形平坦,水流速度慢,泥沙沉积,很多平原都是这样淤积出来的。连浅海都能填平,华北平原都能淤积出来,何况一个小小的湖泊?因此,我认为季风气候区湖泊变小,自然原因是根本的;人类活动——围湖造田是直接的原因,不是根本原因。

认为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的,湖泊变浅了,田地也增加了,湖里、田里、堤坝上增加的那么多泥沙是从哪里来的?是人类无中生有变出来的吗?

800里洞庭湖全景图,今天只能叫“洞庭河”?

为什么清朝末年以来,洞庭湖急剧变小?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长江荆江河段淤积很严重,河道弯曲,洪水冲出松滋、太平、藕池、调弦四个口子注入洞庭湖(清朝政府洪水期保北面,牺牲南面的政策也起了作用)。洞庭湖原来只接纳湖南境内湘水、沅水、澧水、资水的水和泥沙;现在接纳了长江干流来的水和泥沙。

据水文资料统计,洞庭湖五十年代以来,年均入湖泥沙量为1.67亿吨,其中1.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,0.3亿吨来自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。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.43亿吨。因此,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.24亿吨(堪比黄河入海泥沙了),湖底平均淤高了1.7米,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,完全淤积成了平原,半个世纪湖区淤积近2000平方公里。 自然淤积在前,明清以来,老百姓在淤积的土地上围垦在后,泥沙淤积加速,围湖造田也加速。

在浅滩、荒洲上围堤造田,叫“垸”。围垦的结果是侵占了水面,降低了防洪蓄洪的能力,导致水灾频繁发生。

现在洞庭湖,除了汛期已经七零八落,不是一个湖,而是河道相连的很多湖,被陆地侵蚀得不成形状,而且大片区域成为“季节湖”,旱季没啥水。鉴于洞庭湖作为调蓄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,我国退耕还湖也在实施,长江三峡还修建了大型水库,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洪。但无论人类怎么努力,季风气候区湖泊的自然规律,有它的生命周期,恐怕难以扭转这种淤积变浅、变成平原的趋势。

230411 _ 蔡徐坤 高清手机壁纸 B站,想赚钱、难赚钱